更无馀物佐檀施,真素为心喜独持。
舆路从他催雨急,鼻香细细到松枝。
三月一日乘雨入天竺 其一
介绍
《三月一日乘雨入天竺·其一》是明代诗人凌义渠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作者在三月一日乘着细雨进入天竺(今杭州)的所见所感。这首诗作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象的独特体验和深刻感悟,通过对雨中景色的细腻描绘,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诗中“二月江南山吐绿,水边春意正浓时”两句,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生机盎然。江南地区在农历二月时,山花烂漫、春意盎然,此时正是赏花的好时节。诗人选择在三月一日这天乘雨前往天竺,既是为了避开春日的高温,也可能是因为春雨带来的清凉更为适宜出行。这种天气条件为诗人提供了观察自然界变化的机会。
“三月一日乘雨入天竺·其一”中,“三月一日”指的是诗人出行的具体日子,而“乘雨”则体现了天气对行程的影响。天竺是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古寺名,诗人选择在雨中前往此地,可能是出于对宗教圣地的特殊情感,或者想要在雨中寻找一份静谧与清净。这种天气条件下,诗人更能够感受到天竺的庄严与神秘。
诗中的“泥涂匍匐可愁难,祗取劳躯向此安。”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坦然态度。这里的“泥涂匍匐”形象地描述了旅途的艰辛,而“可愁难”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然而,诗人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反而选择了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体现了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与佛教中提倡的心无旁骛、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相契合。
“慧照愚诚各蠢蠢,慈悲不作两般看。”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认识。在这里,“慧照”和“愚诚”分别指代智慧和愚昧,两者都在各自的世界中努力生存,但最终都未能得到解脱。诗人用“慈悲不作两般看”来表达对这两种状态的理解,即无论智慧或愚昧,都应该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应有偏见,这也体现了佛教中的慈悲为怀的思想。
《三月一日乘雨入天竺·其一》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