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行即目 其二

撼地殷天势欲吞,萧萧竹笪系何门。
荒祠古像随流塌,茅屋穷黎逐水奔。
凉窭不堪装更薄,纵横怪尔盗犹存。
风波咫尺艰如许,竟日沿洄只绕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行即目其二》是明代诗人凌汦的诗歌。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简要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明代文学家、画家。字长公,号青莲居士,又号东山逸史氏,浙江萧山人。与张岱并称“武林二妙”,与高珩、高仪并称“三高”。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诗歌原文
    撼地殷天势欲吞,萧萧竹笪系何门。
    荒祠古像随流塌,茅屋穷黎逐水奔。
    凉窭不堪装更薄,纵横怪尔盗犹存。
    风波咫尺艰如许,竟日沿洄只绕村。

  2. 诗歌赏析

  • 撼地殷天势欲吞:描绘了大自然的巨大力量,仿佛能吞噬一切,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 萧萧竹笪系何门:通过描写风吹过竹林的声音,传达出一种凄凉和无助的氛围。
  • 荒祠古像随流塌:描绘了寺庙在洪水中的倒塌,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无常。
  • 茅屋穷黎逐水奔:描述了人们在洪水中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 凉窭不堪装更薄:通过描写天气的变化和衣物的破旧,传达出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
  • 纵横怪尔盗犹存:通过对盗贼的描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 风波咫尺艰如许,竟日沿洄只绕村:描绘了洪水对村庄的影响,以及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无奈和坚韧。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明朝中期,具体时间不详。当时,社会经济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的生活困苦不堪。因此,这首诗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
  1. 艺术特色
  •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撼地殷天”、“荒祠古像”、“茅屋穷黎”等,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 诗的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文化价值
  •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矛盾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河行即目其二》是明代诗人凌汦的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更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