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公挽词

夷然观化复何酸,天想缑山降玉棺。
一副铁肝与儿子,请将七十谏书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太公挽词》由明代诗人倪元璐创作,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号鸿宝,浙江上虞人。他是一位明末官员、书法家。天启二年中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但因时势已去,无计可施,最终在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自杀。谥文正,清谥文贞。
  1. 诗歌原文
    夷然观化复何酸,天想缑山降玉棺。
    一副铁肝与儿子,请将七十谏书看。

  2.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张太公挽词》通过描绘一个老臣的临终情景,表达了对逝去生命和岁月流转的感慨。这种深沉而含蓄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 艺术手法:诗中的“夷然观化”和“天想缑山降玉棺”等意象,都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通过对“一副铁肝与儿子”的描写,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历史文化背景:诗歌的创作背景,即明末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历史色彩。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描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1.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历史的反思。这种情感表达既真挚又深沉,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 艺术手法:诗歌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意象、比喻、象征等,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 文化价值:作为一首反映明末社会动荡时期的诗歌,《张太公挽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也是对后人的一种启示和思考。

《张太公挽词》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情感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了解,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艺术才华,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对生命、历史和社会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