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秋为过庭章赋

大块气一噫,触物皆有声。
胡为琅玕枝,遇之声更清。
况当秋高时,商音属金行。
万叶脱如剪,昂然挺孤贞。
高人抱幽独,种之周四楹。
时还洗尘耳,宴坐听琮铮。
缓若朱丝弦,疾若衔枚兵。
珊若佩环响,铿若宫县鸣。
听之久不厌,神爽心和平。
隐几得真趣,万虑何所萦。
我欲夜相造,为踏凉月明。
披襟挹天籁,双耳定须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听秋为过庭章赋》是明代诗人倪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自己的心境。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歌原文
    大块气一噫,触物皆有声。
    胡为琅玕枝,遇之声更清。
    况当秋高时,商音属金行。
    万叶脱如剪,昂然挺孤贞。
    高人抱幽独,种之周四楹。
    时还洗尘耳,宴坐听琮铮。
    缓若朱丝弦,疾若衔枚兵。
    珊若佩环响,铿若宫县鸣。
    听之久不厌,神爽心和平。
    隐几得真趣,万虑何所萦。

  2. 诗歌赏析

  • 季节与声音:首联“大块气一噫,触物皆有声”通过大写的氛围感和听觉上的丰富性,传达了秋天气息无处不在的意境。秋天不仅自然界万物凋零的声音,也象征着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氛围。
  • 秋季的象征意义:颔联“胡为琅玕枝,遇之声更清”,以琅玕(一种美丽的树木)作为象征,表达了秋天的清新和美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秋天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 孤独与静谧:“高人抱幽独,种之周四楹。”描绘了一种文人墨客追求的内心世界,他们选择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里,独自品读自然之美,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静谧生活态度。
  • 音乐化的描述:“时还洗尘耳,宴坐听琮铮。”用音乐来比喻声音的美,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韵味和声音的变化。这既是对自然界声响的捕捉,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投射。
  • 心灵的平静与和谐:“缓若朱丝弦,疾若衔枚兵。珊若佩环响,铿若宫县鸣。”通过对声音节奏的描绘,传递出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喜悦。秋天的声音如同细腻的音乐,能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 持久的享受与满足感:“听之久不厌,神爽心和平。”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自然之声的长久享受和内心的满足感受,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生活中简单美好的珍视。
  • 艺术的提炼与升华:“隐几得真趣,万虑何所萦。”最后的两句,强调了诗人在聆听自然声音过程中获得的精神愉悦和心灵上的解脱,表明了诗歌艺术在表达深层次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
  1. 作者介绍
  • 背景:倪谦(?—1487),明应天府上元人,字克让,号静存。正统四年进士,授编修,曾出使朝鲜。天顺初累迁至学士,侍太子于春宫。后主顺天乡试,因黜权贵之子,被构罪戍边。成化初复职,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僖。他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多方面的文献创作中。

《听秋为过庭章赋》是一首充满深意且风格独特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秋天声音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流露和艺术表达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活、自然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