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正月四日受誓戒恭陪庙祀和李学士西涯韵

春祠将事庙街东,郊戒先闻出帝宫。
大礼叠行当此日,群工一德对休风。
仍于尊俎停酬酢,应向天人见感通。
试看城南新雪尽,无尘辇道往来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寅正月四日受誓戒恭陪庙祀和李学士西涯韵》是明代诗人倪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该诗歌的详细解读: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倪岳,明应天府上元人,字舜咨,倪谦之子。他天顺八年进士及第,成化中累迁为礼部右侍郎,弘治中官礼部尚书,前后陈请百余事,多剔刔军国弊政,论西北用兵之害尤切,以为当重将权,增城堡,明赏罚,实屯田,以加强守备。卒谥文毅。有《青溪漫稿》。
  1. 诗歌原文
  • 春祠将事庙街东,郊戒先闻出帝宫。大礼叠行当此日,群工一德对休风。 仍于尊俎停酬酢,应向天人见感通。试看城南新雪尽,无尘辇道往来中。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作于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春,当时倪岳作为礼部官员,奉命参加春祠将事和郊祭等祭祀活动。诗中“郊戒”指的是春季祭祀,这是古代帝王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家安宁而进行的祭天仪式。
  1. 赏析与鉴赏
  • 艺术风格:倪岳的这首作品展现了他的诗歌才华,特别是其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情感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都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尤其是诗句“应向天人见感通”,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 历史意义:在明朝的历史背景下,这首诗不仅是对皇帝的一次政治承诺的体现,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它展示了明代文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道德修养的追求。
  • 文化价值:通过对《甲寅正月四日受誓戒恭陪庙祀和李学士西涯韵》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该诗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风格,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

《甲寅正月四日受誓戒恭陪庙祀和李学士西涯韵》不仅展示了倪岳深邃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明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那个时代的文化精髓,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的美妙之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