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谒陵和吴原博韵五首 其四

泼纸云烟扫不开,斋房稠叠见诗来。
丰年正拟称多黍,盛世真堪咏有莱。
短草夜深羸马齧,高柯月上乳乌哀。
行囊剩有珠玑在,错落人惊出蚌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冬至谒陵和吴原博韵五首 其四”是明代诗人倪岳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泼纸云烟扫不开,斋房稠叠见诗来。
    丰年正拟称多黍,盛世真堪咏有莱。
    短草夜深羸马齧,高柯月上乳乌哀。
    行囊剩有珠玑在,错落人惊出蚌胎。

  2. 诗歌鉴赏

  • 主题与意境:《冬至谒陵和吴原博韵五首》作为一组组诗,旨在表达作者对于自然美景、国家太平、人民生活的赞美之情。倪岳通过这组诗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美、历史与现实的独到见解。
  • 艺术手法:在这首诗中,倪岳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例如,“泼纸云烟扫不开”用来形容大自然的宏伟壮观;“斋房稠叠见诗来”则暗示诗人通过阅读和创作感受到的自然之美无处不在。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倪岳的这首诗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貌,以及文人墨客对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繁荣时期的向往和赞美。
  • 艺术成就: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展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感受力。
  1. 思想内容
  • 自然崇拜:这首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在古人的观念中,自然不仅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更是精神和文化的源泉。
  • 社会关怀:通过对丰收和盛世的描述,倪岳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富足的美好祝愿。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它体现了文人对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追求。
  1. 教育意义
  • 审美教育:通过对《冬至谒陵和吴原博韵五首 其四》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 历史教育: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了解明代中后期历史的窗口。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冬至谒陵和吴原博韵五首 其四”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明代文化、历史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