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忠孝古难全,节义如公史有编。
浮议不妨轻瓦石,流风自足重山川。
碑铭细刻三千字,茔兆新捐十万钱。
仰止遗容堪再拜,精英何许尚森然。
九月朔卞庙谒祭因有豫作登高之约归次偶成 其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朔卞庙谒祭因有豫作登高之约归次偶成其一》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九月初一,去卞庙参加祭祀活动并有登高的打算,然而由于天气不佳而没能实现,最终只能返回。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情和家庭情感的重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品原文:
九月朔(1)卞(2)公庙(3)谒(4)祭(5)因(6)有(7)豫(8)作(9)登(10)高(11)之(12)约(13)归(14)次(15)偶成(16)
其一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17)。
茅飞渡江洒江郊(18),高者挂罥(19)长林梢(20),下者飘转沉石涧(21)。
南村群童欺稚子(22),客车蹇驴(23)勿逢夭(24)。
霜草苍翠杀黄华(25),枫叶落尽山山(26)赤。
孤舟一系故园心(27),远树斜阳(28)历历(29)明。
野旷天低(30)楚(31)水(32)西, 江碧(33)巴东(34)秋色。
还顾所来路(35),萧萧(36)多少(37)人?
朱门(38)沉沉(39)相对(40)开(41),路转河(42)回(43)未及(44)前(45)时。
2. 诗意解析
- “八月秋高风怒号”描绘了秋季的天气状况,秋风劲吹,天气寒冷,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 “茅飞渡江洒江郊”描述了秋风席卷茅草,使其飞散到江边的景色。这里的“茅”可能指的是篱笆上的茅草,被风吹得四处飞扬。
- “南村群童欺稚子”表现了乡村儿童的天真无邪,他们可能会欺负年幼的孩童,反映出乡村生活的纯真与欢乐。
- “客车蹇驴勿逢夭”则反映了当时交通不便的状况,长途旅行需要依赖人力车或马匹,这些车辆可能会遇到困难或者损坏。
3. 文学手法
- 象征:秋天的萧瑟、茅草的飞舞等元素,都富有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生活变迁的感慨。
- 对比:“朱门沉沉相对开”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社会的阶级差异和贫富差距。
- 拟人化:通过动物的动作和反应,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和行为,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主题探讨
- 自然与人生的感悟: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反映出诗人对生命无常和人生坎坷的感慨。
- 社会阶层的揭示:通过对朱门的描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和贫富差距。
- 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他的哲学思考。
《九月朔卞庙谒祭因有豫作登高之约归次偶成其一》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更是一首富含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