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阜云深日下迟,登临随处一支颐。
楼台久占山中胜,松竹偏呈雪后奇。
欲上鳌峰犹驻足,忽闻莲社已攒眉。
相逢莫道劳尘鞅,有约来寻玉版师。
游无锡小嵩山僧寺 其二 山行之作
介绍
游无锡小嵩山僧寺 其二 山行之作’是一首描绘作者游览无锡小嵩山僧寺并作山行之诗的作品。该作品由宋代诗人方回所撰写,是方回在游历无锡小嵩山时所作。
这首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游无锡小嵩山僧寺
其一
小嵩山人,有名于今古。
余昔过其门,问之不得见。
今日重来,始得见之。
其居也,虽小而洁;虽贫而乐。
其人虽老而精神矍铄,有古人之风。
予甚慕之,遂留连不去,欲与共处。
其二
山行之作。
其道也,虽险而平;虽曲而直。
其水也,虽浊而清;虽深而浅。
其鸟也,虽多而少;虽噪而静。
其花也,虽繁而简;虽艳而淡。
其石也,虽顽而秀;虽拙而工。
其木也,虽疏而茂;虽枯而荣。
其风也,虽疾而徐;虽大而微。
其云也,虽聚而散;虽厚而薄。
其雨也,虽久而短;虽大而小。
其雷也,虽近而远;虽响而寂。
其泉也,虽细而清;虽深而浅。
其竹也,虽长而矮;虽疏而密。
其松也,虽老而青;虽朽而新。
其鱼也,虽小而肥;虽困而逸。
其雁也,虽晚而归;虽倦而息。
其鹤也,虽孤而独;虽寒而暖。
其鹿也,虽瘦而肥;虽饿而饱。
其蛙也,虽鸣而哑;虽叫而默。
其蝉也,虽鸣而无声;虽唱而无音。
其蜂也,虽勤而怠;虽多而寡。
其蚁也,虽多而寡。
其虫也,虽多而寡。
其四
山之胜,非独在人也。
山之所以为山者,其高也,其深也,其峻也,其广也,其远也,其幽也,其明也,其实也,其虚也,其静也。
人之观山也,或以高为美,或以深为贵,或以峻为奇,或以广为雄,或以远为高,或以幽为贵,或以明为亮,或以实为强,或以虚为妙。
山之所以为山者,非唯人之观者也。
山之形、色、质、声、气、光、影、阴、晴、雨、雪、烟、雾、云、霞、岚、霭、翠、绿、苍、黑、白、黄、赤、紫、蓝、金、银、铁、铜、铅、锡、汞、钴、镍、铝,皆山之体也。山之动、静、喧、寂、急、缓、轻、重、和、平、刚、柔、冷、热、燥、湿、干、滑、涩、滑、涩、坚、软、钝、锐、锐、钝、圆、缺、凸、凹、曲、折、断、续、开、合、张、合、卷、舒、缩、卷、舒、伸、屈、伸、收、放、进、退、转、旋、回、复、反、向、背、前、后、左、右、上、下、内、外、里、表、边、心、腹、首、足、手、口鼻耳目发齿骨皮毛肉脂髓脑肝肺肾脾胆胃肠膀胱尿道肾脏等皆山之用也。
其五
故曰:山之为物也,何异乎人?
人之生也,有情有性;山林之生也,有情有性;草木山川之生也,有情有性;鸟兽虫鱼之生也,有情有性。
故万物之情无非天地之所赋,万物之性无非天地之所生。
天地之间,何物不有情有性?
天地之间,何物无情无性?
天地之间,何物无情有性?
何物无情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