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轩为邱季贞题

楚州秋色在城西,千树梧桐晚雉齐。
乱后自余明月好,霜前仍有子规啼。
连山送客悲芳草,向晦斋心对碧溪。
十笏一轩书万帙,苍云深隐凤雏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轩为邱季贞题》是明末清初诗人纪映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纪映钟,字伯紫或擘子,号憨叟,生于明末清初江南上元(今属江苏省南京市),后移居仪征,是江南地区的文人雅士。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书法家,还曾担任复社名士,在明朝灭亡后弃诸生身份,致力于躬耕养母,以诗书自娱,声名远播于海内外。
  2. 诗歌原文
    楚州秋色在城西,千树梧桐晚雉齐。
    乱后自余明月好,霜前仍有子规啼。
    连山送客悲芳草,向晦斋心对碧溪。
    十笏一轩书万帙,苍云深隐凤雏栖。
  3. 文学特点
  • 诗歌押[齐]韵,显示出严谨的格律美。
  • 诗中的“楚州秋色”与“千树梧桐”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秋天的画面,展现了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 通过描述“霜前仍有子规啼”的景象,传达出季节更迭中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
  • “向晦斋心对碧溪”一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
  • “十笏一轩书万帙,苍云深隐凤雏栖”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的尊崇及对知识的渴望。
  1. 历史背景:《西轩为邱季贞题》的创作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社会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许多文人都在寻求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寄托。纪映钟作为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理想,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精神追求。
  2. 艺术鉴赏
  •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如“乱后自余明月好”、“向晦斋心对碧溪”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诗句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联系,使整首诗歌更加流畅和谐。
  1. 文化价值
  • 《西轩为邱季贞题》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是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同时,该诗也展示了江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1. 社会影响
  • 纪映钟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流传甚广,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现代意义
  •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西轩为邱季贞题》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传递了一种生活哲学和文化自信,对于当代人依然有着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教育意义
  • 通过对纪映钟《西轩为邱季贞题》的学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西轩为邱季贞题》是一首集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位文学爱好者深入研究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