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雁山灵岩寺

寥寥到真境,宿处傍风泉。
遥霭引疏磬,群峰寒暮天。
白云沧洲赏,清夜石门禅。
却笑桃源客,空从蕙路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雁山灵岩寺》是明代诗人皇甫涍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对这首诗及其背景、作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1. 作者背景
  • 皇甫涍的生平:皇甫涍,字子安,号少玄,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一生颇为传奇,曾官至工部主事、礼部主事等职,后因政治原因被贬为广平通判,再迁至南京刑部主事等职位。最终因事被黜,未及赴调新职便不幸去世。
  • 文学成就:皇甫涍在文学上颇有成就,与兄皇甫冲及弟皇甫汸、皇甫濂并称为“皇甫四杰”。他著有《续高士传》《皇甫少玄集》《皇甫少玄外集》等作品,其中《宿雁山灵岩寺》就是他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及第后所作。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宿雁山灵岩寺》全诗如下:“寥寥到真境,宿处傍风泉。遥霭引疏磬,群峰寒暮天。白云沧洲赏,清夜石门禅。却笑桃源客,空从蕙路旋。”
  • 诗意解读: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灵岩寺中的所见所感。首句“寥寥到真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真谛的深刻领悟。第二句“宿处傍风泉”则描绘了夜晚住宿地旁的自然景观。第三句“遥霭引疏磬”描绘了远处的寺庙钟声回荡,增添了幽静的氛围。第四句“群峰寒暮天”进一步表现了山林的寒冷与宁静。最后两句“白云沧洲赏,清夜石门禅”则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表达了对佛学禅理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与艺术之美。
  1. 写作背景
  • 创作缘由:这首诗可能是在皇甫涍游览灵岩寺时所作,也可能是他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而创作出这样的诗句。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游览名胜古迹往往伴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的抒发,皇甫涍的《宿雁山灵岩寺》很可能就是这样一首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的作品。
  • 时代背景:皇甫涍生活的明代是一个文治武功并重的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游历名山大川,以山水为题材吟咏,表达对自然和人生哲学的感悟。《宿雁山灵岩寺》作为其作品中的一部分,自然也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诞生的。

皇甫涍的《宿雁山灵岩寺》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座文化的桥梁,连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