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薄命古来闻,万里辞乡雁失群。
不见黄金归蔡琰,祗留青冢从昭君。
寓京感事五首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寓京感事五首 其三》的深度赏析
皇甫汸,字子循,号百泉。他生于明嘉靖八年,是苏州长洲人。他的诗歌成就颇高,尤以工诗著称,尤其精于书法。《寓京感事五首·其三》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一首,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
这首诗的原文为“红颜薄命古来闻,万里辞乡雁失群。不见黄金归蔡琰,祗留青冢从昭君。”通过这几句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感慨与同情。首先,诗中的“红颜薄命古来闻”揭示了一个古老的主题:美丽而不幸的女子在历史中屡见不鲜。这种描写不仅令人哀叹,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接下来的“万里辞乡雁失群”则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情景。这里的“雁失群”寓意着个体在社会中的无助与孤立,而“万里”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距离感及其带来的心理影响。
最后两句“不见黄金归蔡琰,祗留青冢从昭君”,则是对两位历史上著名的女性进行了对比。蔡琰(蔡文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因战争流离失所;昭君则作为和平使者,出塞嫁给匈奴单于,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对历史的反思: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追求和平与合作,而非冲突与分离。通过这样的比较,诗人不仅展示了历史的残酷,也传达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人文关怀。
《寓京感事五首·其三》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明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之星。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领略到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也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