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学八景 其六 来秀桥

仙源渺何处,镜接太湖长。
奇峰七十二,隐隐在危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郡学八景》是明代皇甫汸创作的一首诗,诗名中的“来秀桥”是这首诗的第六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皇甫汸,字子循,号青莲居士,明朝诗人。他的文学成就颇丰,与祝允明、唐寅并称为“吴中四才子”。皇甫汸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捕捉自然美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水之间的和谐之美。

  2. 诗作原文
    仙源渺何处,镜接太湖长。
    奇峰七十二,隐隐在危梁。

  3. 诗意解析

  • 仙源渺何处:此句表达了对神秘仙境的向往和追寻,给人一种超脱凡俗、探寻未知的神秘感。
  • 镜接太湖长:用镜子反射太湖水面的景色,形象地描绘了太湖之水与镜面相映成趣的景象,展现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美。
  • 奇峰七十二:形容山峰奇特多变,共有七十余座,这些山峰如同繁星般点缀在湖边,构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 隐隐在危梁:这里的“危梁”指的是高高的桥梁,暗示着诗人站在桥上远眺,可以隐约看到那些山峰的轮廓,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期待。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来秀桥及其周边景观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仙境之中。
  •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静态的自然景观(如仙源、太湖、奇峰),也有动态的元素(如镜、梁、水),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的美妙效果。
  • 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既体现了皇甫汸深厚的文学功底,又展现了他对于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赞美之情。
  1. 艺术特色
  • 皇甫汸的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 他的诗歌形式灵活多变,既有五言古诗,也有七言律诗等多种体裁,展现了其广泛的创作能力和多样的艺术风格。
  1. 历史影响
  • 皇甫汸的《郡学八景·其六·来秀桥》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它的问世不仅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成为了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郡学八景·其六·来秀桥》作为明代皇甫汸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文字深受后人喜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还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