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星堕地光如日,一夜海风吹作石。
精卫魂惊不敢窥,留待娲皇补天极。
石傍老树枯槎枒,古藤屈曲悬脩蛇。
鹧鸪踏翻黄竹叶,翡翠啄破苍苔花。
千年丑怪何人识,老刚胸次真奇特。
兴来掀倒墨池波,鬼迹神踪不能匿。
生绡飒飒摇秋飔,古色惨淡寒无姿。
天吴拔断蛟龙尾,月露洗出珊瑚枝。
张公好古耽清赏,狂客题诗真技痒。
冥驱万象入毫端,便觉箫韶画中响。
琅玕有实石可栖,赤霄灵翮来何迟。
按图为君三叹息,碧雨打门风卷席。
怪木竹石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怪木竹石图》——墨色间的诗意与哲理
《怪木竹石图》,又名《木石图》,是北宋时期苏轼在任徐州太守期间,亲往萧县圣泉寺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这幅作品不仅是苏轼艺术成就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苏轼,一位集文采风流与政治智慧于一身的杰出文人,其画作以意境深远、笔墨生动著称。而《怪木竹石图》便是他这一时期创作风格的一个缩影。画中展现了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石形如蜗牛,怪石后伸出星点矮竹。这些元素的结合,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独特形态,也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坚韧与自然和谐的思考。
此图的构图精妙,笔触细腻,充分体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枯木、怪石以及矮竹等元素的描绘,苏轼巧妙地将静态的自然景象转化为富有动感的画面,使观者仿佛能感受到草木的呼吸和山石的脉搏。
从文学角度来看,诗作《怪木竹石图》本身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中“大星堕地光如日,一夜海风吹作石”等句子,既形象又富有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悟和对宇宙真理的追求。这种诗画结合的创作手法,使得《怪木竹石图》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也是心灵上的触动。
作为一件艺术品,《怪木竹石图》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体现,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石头则代表着永恒不变。这幅画通过展现这两种元素,传递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苏轼的这幅作品不仅是个人艺术成就的象征,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它告诉我们,艺术的魅力在于能超越时空,触动人心。而《怪木竹石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化意涵,无疑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