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弁山古法华寺

因爱名山结境幽,同来拟续泛觞游。
林深日到方知午,松荫风生不待秋。
径路几曾缘客扫,山花今似为人留。
牢愁至此多消尽,还问明朝有酒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弁山古法华寺》是一篇明代的诗歌作品。下面从几个关键方面对这首诗及其背景进行介绍:

  1. 作者及作品原文
  • 《游弁山古法华寺》是由明朝的姚祚端所作,诗中描绘了游人游览名胜古迹时的感受和心情。
  • 诗的原文如下:因爱名山结境幽,同来拟续泛觞游。林深日到方知午,松荫风生不待秋。径路几曾缘客扫,山花今似为人留。牢愁至此多消尽,还问明朝有酒否。
  1. 作品鉴赏
  • 姚祚端的这首诗作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游山时的心境变化。通过对山林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愉悦与释放。诗中“林深日到方知午,松荫风生不待秋”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林深处的宁静与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和高度提炼。
  • 姚祚端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其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也值得读者深思。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乐观态度。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创作背景
  • 姚祚端创作此诗的具体年代不详,但从诗中透露出的意境和用词来看,应是在明朝时期。
  • 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空间。同时,文人墨客在游览山水之间,往往能够触发灵感,产生许多优美的诗歌佳作。姚祚端作为当时的文人之一,其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和情感表达,无疑是受到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
  1. 寺庙历史
  • 白雀山法华寺位于弁山东麓,是浙北地区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据记载,这座寺庙始建于南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历史悠久,声名远扬。
  • 尽管寺庙在清末民初曾有重建,但至今尚未完工。尽管如此,寺庙仍然保留了一些主体建筑,这些建筑的布局、设计和雕刻工艺都极具特色,尤其是大雄宝殿、真身殿与观音塔的组合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1. 精神遗产
  • 白雀山法华寺之所以能够名声显赫,与其拥有道迹神尼和妙善公主的传说故事密切相关。这两个传奇人物的故事赋予了寺庙更多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寺庙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和纪念的对象。它们激发了人们对传统宗教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对于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1. 现代意义
  • 虽然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对于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追求却始终未变。姚祚端的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反思现代人如何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精神寄托的机会。
  • 通过阅读古代诗人的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这对于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了解这些历史遗迹背后的文化故事,也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游弁山古法华寺》作为一首描绘山林之美的诗歌,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寺庙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