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楼诸山环立时寄栖迟愿言攸居谩成四韵四首 其二

南山饶古意,石壁自倾崎。
苔藓烟云湿,苍松春色垂。
开窗挹秀气,隐几照清姿。
素是烟霞客,时增寥廓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名为《寄居四首》,由宋代诗人苏轼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居住环境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下面我将为您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予楼诸山环立时寄居迟愿言攸居谩成四韵四首其二

此诗是苏轼于熙宁四年(1070)春作。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受到贬斥,居住在黄州。这首诗是他自述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和感受,通过描写自己与自然景物的亲近来表达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第一句“予室一茅茨”中的“茅茨”指的是用草覆盖的屋顶,这里指代简陋的住所。第二句“无田辟以营”表示没有田地来开辟居住的地方。第三句“予室亦甚陋”说明自己的居室也非常简陋。第四句“余甚念居处”表明作者对住所的渴望与思念,这反映出作者内心深处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第五、六、七、八句分别描述了作者与山水之间的亲密关系。第五句“环列皆丘壑”描绘了周边环绕的是山丘和水谷的自然景观。第六句“时寄一瓢饮”则表现了作者时常带着一瓢水去山上饮水的情景。第七句“悠然心广体自舒”反映了作者在这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心情舒畅,身体也得到了放松。第八句“聊复尔何知”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简单生活的态度,认为它不值得过多关注,只是个人生活中的小事罢了。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在面对困境时的心态转变,从官场到山林,他学会了如何在简朴的环境中寻找心灵的宁静。通过对居住环境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宋诗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不仅能了解苏轼的生活状态,还可以感受到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