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太守汝宗之东昌

博平郡守太丘孙,粉署为郎名蔼蔼。
公退闭门谢俗氛,其中有草生书带。
矫如冬寒挺孤松,清比秋蟾印溪濑。
北都艺苑职校抡,何限贤豪归盻睐。
望重清时久见推,恩深大郡俄超拜。
共言才可济时艰,却喜身还随道泰。
南浦离筵芳草边,故人班马垂杨外。
杯倾春酿休辞醉,鱼出寒冰兼可脍。
升平海内官府乐,澶漫山东疆域大。
南通舟楫控江淮,东望山川连海岱。
赴官谁不羡朱轮,作县人争瞻皂盖。
闾阎憔悴今应苏,使君岂弟民所赖。
淮阳卧治还有成,颖川课职当居最。
一麾岂足为君淹,钟鼎勋名端可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陈太守汝宗之东昌》是明代诗人林文俊创作的一首古诗,以表达对友人的祝贺与祝福。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作原文
  • 博平郡守太丘孙,粉署为郎名蔼蔼。
  • 公退闭门谢俗氛,其中有草生书带。
  • 矫如冬寒挺孤松,清比秋蟾印溪濑。
  1. 诗歌解析
  • 博平郡守太丘孙,粉署为郎名蔼蔼。 此处“博平郡守”指的是地方行政长官,而“太丘孙”则是指其姓氏或官职。在古代中国,官员往往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此句可能暗指陈太守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庭或家族。
  • 公退闭门谢俗氛,其中有草生书带。 “公退”表示官员公务结束后的闲暇时间。这里的“闭门谢俗氛”意味着陈太守在退职后选择隐居,远离尘嚣。“其中有草生书带”形容他的书房环境优美,充满了自然之美。
  • 矫如冬寒挺孤松,清比秋蟾印溪濑。 “矫如冬寒挺孤松”用“冬寒”来比喻陈太守的性格坚强不屈,如同冬天中的孤独松树一样不畏严寒。而“清比秋蟾印溪濑”则形容他的生活态度清廉,如秋天的月亮映在溪水中那样清澈明亮。
  1. 创作背景
  • 北都艺苑职校抡,何限贤豪归盻睐。 此句中的“北都艺苑”可能指的是当时的京城文化艺术中心,“职校抡”暗示了陈太守在此地担任重要职位,吸引了众多贤才的关注。
  • 望重清时久见推,恩深大郡俄超拜。 这里的“望重清时”表明陈太守在清正廉洁的时期享有极高的声誉,“恩深大郡”则说明他因受到朝廷恩宠而迅速晋升。
  1. 艺术特色
  • 博平郡守太丘孙,粉署为郎名蔼蔼。 通过描绘陈太守的职务和家庭背景,诗人巧妙地展示了其身份地位。
  • 公退闭门谢俗氛,其中有草生书带。 诗人运用细腻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陈太守的闲适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1. 文化意义
  • 矫如冬寒挺孤松,清比秋蟾印溪濑。 此句不仅描绘了陈太守坚韧的性格,也象征着他对清廉生活的坚持和追求。
  1. 社会影响
  • 北都艺苑职校抡,何限贤豪归盻睐。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高官显贵的仰慕之情,同时也体现了文人对道德品质的崇尚。
  1. 历史评价
  • 共言才可济时艰,却喜身还随道泰。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陈太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乐观态度。

《送陈太守汝宗之东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明朝时期社会风貌、政治生态以及文人的思想情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