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昔大舜氏,作琴歌南薰。
五弦具中和,如彼天地仁。
姬文洎姬武,继作更述因。
云何去圣远,畴能会其真。
初闻新安郡,追古有先民。
翕然大音奏,浇风反其淳。
人亡馀故丘,末路多荆榛。
所欣文献存,继志无缁磷。
高才何巍巍,仰止惟德邻。
师襄如可作,千祀犹同伦。
琴所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琴诗》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该诗及其背景介绍:
诗歌原文:《琴诗》的原文如下,“伊昔大舜氏,作琴歌南薰。五弦具中和,如彼天地仁。姬文洎姬武,继作更述因。云何去圣远,畴能会其真。初闻新安郡,追古有先民。翕然大音奏,浇风反其淳。人亡余故丘,末路多荆榛”,这是一首表达对古代贤者音乐才能以及文化传承的颂赞之作。
诗歌主题:此诗通过描绘古时大舜作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音乐与文化的尊崇以及对古代圣贤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的珍视。诗中的“五弦具中和”暗示了和谐的音乐是天地间的普遍美德,而这种美德在历史上由贤明的领导者继承和发展。同时,诗中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变迁中道德沦丧的忧虑。通过对比古今,诗人表达了一种对传统价值回归的期望。
艺术特点:该诗采用了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手法来表达深刻的思想。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如将音乐比作天地的恩泽,将文化传承比作贤者的功绩,这些都使得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此外,诗中还融入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未来的期盼,使得整首诗不仅局限于表面的赞美,而是深入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之中。
《琴诗》不仅是一首诗,更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回顾与展望。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后历史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