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观日图

昔有学道者,担簦海上行。
宴坐罗浮峰,内视观无形。
晞景正东豁,滉漾扶桑明。
云涛既汹涌,龙兽亦悲鸣。
吾闻混沌分,坤轴东南倾。
百川走空虚,日乃生穷溟。
未睹大明运,安知至阳精。
愿从列仙徒,散发倚云屏。
三花漱云液,五内含晶荧。
回观罗浮图,陋哉山海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罗浮观日图》是明代诗人林鸿的作品

《罗浮观日图》是林鸿在明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1. 诗歌原文:《罗浮观日图·昔有学道者》
    昔有学道者,担簦海上行。
    宴坐罗浮峰,内视观无形。
    晞景正东豁,滉漾扶桑明。
    云涛既汹涌,龙兽亦悲鸣。
    吾闻混沌分,坤轴东南倾。
    百川走空虚,日乃生穷溟。
    未睹大明运,安知至阳精。
    愿从列仙徒,散发倚云屏。
    三花漱云液,五内含晶荧。
    回观罗浮图,陋哉山海经。

  2. 诗歌背景:林鸿(约公元1450年-约公元1527年),字子羽,福建福清人。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在四十岁之前就辞官归乡了。林鸿工诗,为闽中十才子之首,有《鸣盛集》等诗集流传。

  3. 主题分析:林鸿的《罗浮观日图》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日出时分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通过对东海之滨的壮丽日出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洁的品质追求。

  4. 艺术手法: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意境深远等方面。诗人通过对比东海之滨的壮丽日出与混沌世界的形成,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命真谛的追求。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云涛既汹涌”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发散”和“收敛”这两种相反的艺术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开阔的视野,又有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5. 历史评价:林鸿的《罗浮观日图》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成为了后世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许多学者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它不仅是林鸿个人艺术成就的代表,也是明代诗歌发展的一个缩影。

  6. 现实意义:对于现代人来说,阅读《罗浮观日图》不仅能让人体验到古典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这首诗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同时,它也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探索和追寻人生的真谛。

《罗浮观日图》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不妨深入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