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 其十七

圣人处忧患,微言在明夷。
世人昧独处,悔吝相与期。
君看文毛豹,隐雾南山陲。
寄言狂驰子,曷用此道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秋 其十七》是明代诗人林鸿创作的一首古诗,忆诗词为提供该诗的原文翻译和赏析。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1. 文学风格
  • 古典韵味:《感秋 其十七》体现了林鸿对古代诗歌传统的继承,使用典雅的文字和韵律,使读者仿佛穿越至那个时代,感受到古人的文雅与风骨。
  • 意境营造:林鸿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深远的感慨和哲理思考。
  1. 主题思想
  • 个人感悟:诗中的“圣人处忧患,微言在明夷”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洞察。
  • 社会批评:通过“世人昧独处,悔吝相与期”等句子,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进行了批判,反映出他对人性和社会道德的关切。
  1. 艺术技巧
  • 比喻象征:林鸿在《感秋 其十七》中使用了许多象征性的比喻,如“君看文毛豹”,这些形象鲜明的比喻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节奏韵律:诗歌采用了严格的韵律结构和音律搭配,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1. 情感表达
  • 忧愁哲思:林鸿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命流逝的哲思。
  • 激励劝勉:诗中也包含对人生态度的鼓励,如“疾危尚念起击贼,大呼过河身已僵”,表现了诗人即使在困境中仍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 文化价值
  • 历史传承:林鸿的作品体现了明代诗歌的文化特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及文人的思想追求。
  • 教育启示:通过对《感秋 其十七》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审美体验。

《感秋 其十七》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其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历史文化信息也为其增添了深刻的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古代文人的风采,还能从中汲取生活的哲理,启发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