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根临泮水,终异在林丘。
色映疏帘雨,声传静院秋。
裁冠龙箨润,制律凤柯修。
散帙多闲日,能陪六逸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托根临泮水,终异在林丘。
色映疏帘雨,声传静院秋。
裁冠龙箨润,制律凤柯修。
散帙多闲日,能陪六逸游。
《咏斋中竹》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古诗,通过描写竹子的形象来表达作者对高尚人格和坚贞品质的赞美。林鸿(明代福建福清人),字子羽,其生平事迹在诗作中亦有体现。
《咏斋中竹》以竹子为题材,不仅生动描绘了竹子的外形特征,还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寓意。诗中的“托根临泮水,终异在林丘”形象地表达了竹子不畏风霜、扎根于水的坚韧精神。竹子因其不随世俗而改变本质,常被用来比喻人的高洁品格,正如诗中所写“色映疏帘雨,声传静院秋”,暗示了竹子在风雨中依然挺拔的姿态。
林鸿作为诗人,其作品往往寄托了个人的情感和理想。从他的生平来看,林鸿曾担任礼部员外郎等职,但并未在仕途上取得显著的成就。因此,他的作品中可能也蕴含了对官场浮华的不满及对清雅生活的向往。这样的背景使得《咏斋中竹》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更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咏斋中竹》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咏物诗,它通过对竹子的细腻刻画,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高尚品德的推崇。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一大特色。通过对《咏斋中竹》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追求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