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令之永宁

作牧成周地,分携建业舟。
孤灯闻雁夕,落叶度江秋。
云路看高翥,京尘感旧游。
离情如洛水,日夜向东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黄令之永宁》是明代诗人林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创作背景、内容解析以及艺术特色:

  1. 作者背景
  • 生平经历:林鸿(明福建福清人),字子羽,洪武初因才华被荐举,授为将乐县学训导,后官至礼部员外郎。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富有成就,尤以诗歌见称。
  • 文学成就:作为闽中十才子的领袖人物之一,林鸿工于诗作,有《鸣盛集》传世。
  1. 诗句解读
  • 首句“作牧成周地”:描绘了诗人被派遣到遥远的周地(今河南洛阳一带)担任地方官员的景象。这一描述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仕途的一种无奈和对边疆工作的向往。
  • 次句“分携建业舟”:表达了与友人分别的情感,同时也暗示了即将开始的新旅程。建业指的是南京,象征着诗人离开繁华都市,前往边远地区任职。
  • 第三句“孤灯闻雁夕”:描写了夜晚时分,在异乡他地看到天空中的大雁引发的种种感慨。孤灯和落雁都是离愁别绪的象征。
  • 末句“离情如洛水”,日夜向东流:借用洛水东流不回的自然景象来形容离愁的无尽与绵长,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未来路途的担忧和牵挂。
  1. 情感表达
  • 离愁别绪:通过孤灯、落叶、云路等意象,诗人巧妙地传达了旅途中的孤寂和个人的哀愁。
  • 对友人的关怀:整首诗渗透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尤其是末句的“如洛水”比喻,更是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1. 艺术特色
  • 意境优美: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和象征性意象,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又不失壮阔的意境。
  • 语言精炼:尽管是五言律诗的形式,但语言却十分简练而富有力度,每个字都经过精心设计,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 情感真挚:整首诗洋溢着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离别的不舍,情感真挚动人,读来令人动容。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送黄令之永宁》不仅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成为了研究明初文坛的重要资料。
  • 社会意义: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这首诗折射出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绪,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送黄令之永宁》不仅是林鸿个人的文学作品,也是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从中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