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周彦

心知三十年,此去重潸然。
挂席趋京阙,看云别海天。
溪桥寒吐月,驿树晚藏烟。
仁者多言赆,希君白雪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别周彦》是明代林鸿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林鸿,明代福建福清人,字子羽。洪武初以人才荐,授将乐县学训导,官至礼部员外郎。他工诗,为闽中十才子之首。《留别周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 创作时间:此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明史》记载,林鸿“年未四十自免归”,这意味着他的写作可能并不晚于他辞官归隐的时期。因此,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晚年所作。
  1. 诗歌内容
  • 首章:“心知三十年,此去重潸然。”表达了诗人与周彦重逢时的情感复杂和不舍。”心知”暗示了诗人对此次别离有深刻的认识和预感。”重潸然”则描绘了离别时的伤感之情,潸然即眼泪流下来的样子,形容情感之深。
  • 次章:“挂席趋京阙,看云别海天。”描述了诗人即将离开的场景。”挂席”指乘船离去,”趋京阙”意味着前往京城,象征着一种仕途或官场的离愁别绪。”看云别海天”则描绘了诗人远望天际,与友人分别的情景,海天一色,增加了离别的哀婉氛围。
  • 末章:“溪桥寒吐月,驿树晚藏烟。”最后两句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溪桥”和”驿树”都是旅途中常见的景物,”寒吐月”和”晚藏烟”则形容了夜晚时分的静谧之美,同时带有一丝离愁。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留别周彦》在短短四句诗中,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深厚的友情。这种深情的描绘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 语言精炼:“心知”、“此去”、“潸然”等词的使用,都体现了诗人对语言选择的严谨和精准,使得整首诗歌既简洁又富有表现力。
  • 情感真挚:这首诗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周彦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在离别之际,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不舍和感慨,更传达了对未来重逢的期望,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留别周彦》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使其成为研究林鸿及其诗歌的重要文献。
  • 流传广泛: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多次引用和传唱,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留别周彦》是明代林鸿的一首重要作品,以其深邃的主题、精湛的技艺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作品不仅是了解明代文人风貌的重要窗口,更是品味中国古代诗词魅力的绝佳范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