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四首 其三

不知秋何如,花开尽清绝。
蘋花白于脂,蓼花红于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思四首·其三》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作者流寓京师以来的穷苦景况及种种感慨,通过一个落魄而多才的知识分子的感受,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2. 诗歌赏析

  • 第一句:“五剧车声隐若雷”,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五音戏的车声喻为雷霆之声,既写出了都市繁华,权贵声势,又反衬了诗人的穷愁潦倒。
  • 第二句:“北邙惟见冢千堆”,这句通过描写北邙山的景象,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北邙山,又称邙山,位于今河南省,因山形似伏马而得名。这里的“冢”指的是坟墓,“千堆”则形象地描绘了墓地的广阔。
  • 第三句:“夕阳劝客登楼去”,这句描绘了一个场景,夕阳下,主人热情地邀请客人登高望远,但客人却因为内心的落寞而选择离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现实的无力感。
  • 第四句:“山色将秋绕郭来”,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山水画卷,山色随着秋风渐渐浓郁,仿佛要环绕整个城市。这里的“秋”不仅指季节,也象征着一种萧瑟、凋敝的氛围。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对京城的繁华与个人境遇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落差和失落感。
  • 象征手法:如“五剧车声隐若雷”中的车声象征着权力的象征,暗示着诗人所处的社会地位。
  1. 情感表达
  • 悲愤:诗人通过描写京都的繁华,反衬出自己的凄凉,流露出悲愤之情。
  • 孤独:整首诗充满了孤独感,诗人在繁华与落寞中挣扎,表达了深深的孤寂和无助。
  1. 主题思想
  • 时代变迁:诗中通过对北京城和周围环境的描绘,反映了清代中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
  • 人生感慨: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1. 文学价值
  • 语言精炼:诗歌用词精准,句式简练,体现了诗人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
  • 意境深远:诗歌通过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哀愁的秋日画面,让人回味无穷。
  1. 文化背景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中期,当时的社会背景复杂多变,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地域特色:清朝时期的北京城是一个政治和文化中心,诗人黄景仁身处其间,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渺小。

《秋思四首·其三》不仅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也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厚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