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夜宿苾村铺晓行

千里寻盟度远山,人生会合许多难。
间关道路惊秋暮,索漠风沙起夜寒。
怀别此宵犹客邸,相逢何日向台端。
月明茅店鸡声早,仆从相催又据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七夜宿苾村鋪曉行》是明代诗人林景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介绍
  • 林景清(约公元1450年—约公元1522年)字子章,号青莲居士,福建建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尤其是对官场的描写,展现了其深邃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 诗歌原文
    千里寻盟度远山,人生会合许多难。
    间关道路惊秋暮,索漠风沙起夜寒。
    怀别此宵犹客邸,相逢何日向台端?
    月明茅店鸡声早,仆从相催又据鞍。

  2. 诗歌赏析

  • 意境与主题:《十七夜宿苾村舘曉行》以旅途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在追求理想与现实困境中的挣扎与反思。诗中描绘了长途跋涉后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 语言与风格:林景清的诗歌语言质朴而富有表现力。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间关道路”、“索漠风沙”等,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整首诗既有豪放不羁的气概,也不乏细腻的情感描绘。
  • 艺术成就:此诗在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传统形式,但在内容上则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感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旅途的艰辛和人生的不易。

《十七夜宿苾村舘曉行》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更是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它不仅展示了林景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财富。对于研究明代乃至更广泛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