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十七

天壤淑气交,灵毓岂无材。
利在人随化,根荄尚堪培。
安得真龙虎,风云自天开。
倦极变莫通,鼓舞道殊乖。
劝惩在明识,善恶岂无魁。
承庸有伦次,安得知虞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十七》是一首反映朱熹思想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人背景
  • 作者介绍:朱熹,字元晦,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自号晦庵、紫阳先生、考亭先生等。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对宋明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哲学、文学和教育事业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当时朱熹正处于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的关键时期。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位实践者,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致力于推广和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他也注重文学艺术的创作,以诗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圣人司教化,黉序育群材。因心有明训,善端得深培。天叙既昭陈,人文亦褰开。云何百代下,学绝教养乖。群居竞葩藻,争先冠伦魁。淳风反沦丧,扰扰胡为哉?
  • 翻译:圣人负责教化,在学府中培养各类人才。因为心中有明智的教导,善的萌芽得以深入培养。天理的秩序已经明确陈列,人文的教育也逐渐展开。为什么到了后代,教育的缺失导致教养偏离正轨。群聚的人们争相展示自己的才华,争着成为最杰出者。纯正的文化风气却逐渐沦丧,纷纷扰扰究竟是为了什么?
  1. 诗歌主题
  • 教化与人才培养:朱熹通过此诗表达了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这种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
  • 文化传承与变迁:朱熹指出,尽管天理的秩序已经明确陈列,但人文的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表明朱熹对当时的社会文化现状感到忧虑,认为有必要加强文化传承和教育工作。
  • 社会现象与批评:通过对“群居竞葩藻,争先冠伦魁”的描述,朱熹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不良的风气和现象,如盲目攀比和过分追求外在表现。他认为这些行为背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需要加以纠正和引导。
  1. 诗歌赏析
  • 哲理性:朱熹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哲理性,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提炼出深刻的哲理思想。在这首诗中,朱熹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教育状况,表达了自己对传统儒家教育理念的坚持和发展的追求。
  • 情感表达:诗歌中蕴含了诗人对教育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守。通过描绘社会的复杂现象和个人的情感体验,朱熹展现了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 艺术特色:朱熹的诗歌语言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典故和引用,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深度。
  1. 历史意义与影响
  • 对后世的影响:《斋居感兴二十首》作为朱熹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文人在学习和研究宋代文学时,都会提到这首诗歌。它不仅体现了宋代儒学的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风貌。
  • 对文化的贡献:朱熹的文学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十七》是一首充满哲理性和艺术性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朱熹的思想和他的文学成就。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教育、文化和社会问题的重要视角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