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圆林寺次韵

萝薜门深昼亦关,红尘何路到空山。
高超瀛海三千界,远隔巫峰十二寰。
黄菊有情留客醉,白云无事伴僧闲。
浮名衰鬓成迁逐,无补清时每汗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圆林寺次韵》是明朝诗人林廷玉的作品。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1. 作者介绍
  • 林廷玉(约公元1480年—约公元1537年),字子羽,号紫岩,福建莆田人,明代诗人,与高棅齐名,世称“紫岩先生”。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工诗古文词。
  • 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林廷玉的诗歌创作以豪放奔放著称,其作品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1. 诗词原文
    萝薜门深昼亦关,红尘何路到空山。
    高超瀛海三千界,远隔巫峰十二寰。
    黄菊有情留客醉,白云无事伴僧閒。
    浮名衰鬓成迁逐,无补清时每汗颜。

  2. 词语解释

  • 萝薜门:指寺庙的入口,常绿植物茂盛,如同门一般高大而坚固。
  • 黄菊:指秋天的菊花,常用来比喻高尚的品德或美好的情感。
  • 白云:指天空中的云朵,常用来象征自然、自由或超脱。
  • 浮名:指世俗的名誉或名声,常常带有虚浮不实的含义。
  • 衰鬓:形容头发因年龄增长而变得稀疏、苍白。
  • 清时:指清明的政治环境或时代背景。
  • 汗颜:形容感到羞愧或者尴尬。
  • 迁逐:指不断更换职位或生活环境,通常表示不稳定或漂泊的生活状态。
  1. 作品赏析
  • 林廷玉的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追求超脱世俗、向往自然宁静生活的心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如“萝薜门”、“红尘”、“高超瀛海”、“远隔巫峰”等,这些意象既富有画面感,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 整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入寺到出寺,再到对人生的感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索。
  • 林廷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更是一种对社会和时代的反思。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明朝,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时期。林廷玉作为一位文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和思想感情的作品。
  • 明朝时期的文人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精神追求,林廷玉也不例外。他的创作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特点和审美取向。
  1. 文化影响
  • 林廷玉的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明代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研究这首诗,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信息。
  •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文人学者在创作时都会借鉴林廷玉的诗歌风格和技巧。

《游圆林寺次韵》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思想特点和审美取向,同时也能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