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雷初霁夕阳痕,桥外沙溪似酒浑。
鸟偶歌时来别馆,花逢开处得孤村。
龙场万叠征云苦,荔水千程瘴雾昏。
见说汨罗行咫尺,拟将词赋吊湘魂。
宜春县中顿宣风馆次王伯安先生赴谪龙场题壁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宜春县中顿宣风馆次王伯安先生赴谪龙场题壁韵》是明代诗人岳和声所作。这首诗通过描绘宜春县中的自然风光与王伯安先生的谪居生活,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文人的情感状态。
诗的原文如下:殷雷初霁夕阳痕,桥外沙溪似酒浑。鸟偶歌时来别馆,花逢开处得孤村。龙场万叠征云苦,荔水千程瘴雾昏。首句“殷雷初霁夕阳痕”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乌云散去,夕阳余晖照射在田野和河流上的景象。“桥外沙溪似酒浑”进一步通过比喻,把清澈的河水比作美酒,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
接着两句“鸟偶歌时来别馆,花逢开处得孤村”,则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描述了王伯安先生离开繁华都市,来到边远的龙场(今贵州省龙里县)的情景:偶尔能听到鸟儿的歌唱,表明他来到了一个比较安静的村落;而花开时节,他独自居住在一座孤村之上。这两句不仅描绘了环境,也表达了对远离尘嚣、宁静生活的向往。
第三句“龙场万叠征云苦,荔水千程瘴雾昏”,则反映了王伯安先生谪居期间所面临的艰难处境。这里的“万叠征云苦”和“千程瘴雾昏”形容了他行程之遥远和途中气候的多变,同时也暗示了他的孤独与艰辛。
最后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及对现状的无奈感受。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抒发,深刻地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宜春县中顿宣风馆次王伯安先生赴谪龙场题壁韵》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诗篇,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赏析,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