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见白燕

击鼓开船溯上流,行行日已近皇州。
点波白燕惊人眼,出树青帘动客愁。
千里音书空入梦,中宵月色又当头。
久拚世事蝇蜗外,他日终师马少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孙承恩的《舟中见燕》是一首描绘旅途见燕情景的五言律诗。下面是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 击鼓开船溯上流,行行日巳近皇州。
  • 点波白燕惊人眼,出树青帘动客愁。
  • 千里音书空入梦,中宵月色又当头。
  1. 主题与情感
  • 自然之美与人生之愁:诗中的“白燕”不仅是自然界的生灵,也象征着诗人在旅途中所遭遇的寂寞和孤独。而“客愁”则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深深挂念。通过这种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冲突。
  • 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感慨:“天涯渺长路,春晚足融泥。”这两句表达了对时间和空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以及人们在面对自然时所感受到的渺小和无力。
  • 人生的哲学思考:“久拚世事蝇蜗外,他日终师马少游。”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即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1. 艺术风格与手法
  • 五言律诗的规范与创新:在形式上,这首诗严格遵守五言律诗的格式,每一个偶数句都要求押韵,这不仅是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尊重,也显示了诗人对于古典文学技巧的掌握。同时,孙承恩在这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例如在诗句的节奏感和音韵上做了调整,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
  • 象征意义的运用:通过“白燕”这一意象,诗人不仅描述了眼前的景象,还巧妙地将燕子比作漂泊在外的旅人,象征着自己或读者的人生旅程。此外,“点波白燕惊人眼,出树青帘动客愁”等句子使用了动态描写,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历史背景的重要性:《舟中见燕》创作于明代,一个文化和经济都非常繁荣的时代,这也为这首诗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通过对这一时期的观察和思考,孙承恩的诗歌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社会氛围。
  • 艺术成就的体现:从艺术角度来看,《舟中见燕》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旅行诗,它还融入了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情感和精致的技艺。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得整首诗在读时既能感受到其节奏和韵律,又能体会到其内在的深意。

《舟中见燕》不仅是一首描绘旅途中见燕情景的诗歌,更是一种情感与哲思的交融,它通过自然与人的关系,展示了人类面对自然时的复杂情感和深层思考。这首诗不仅是明代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作品,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度,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