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善兴寺

峨眉山外即长城,斥堠无惊秋气清。
黄叶拥山飞殿角,青烟出树隐钟声。
偃松岌嶪双蛟舞,流水玲珑万玉鸣。
莫道遐方多寂寞,五云咫尺是神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善兴寺》是一首清代诗人马执宏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游善兴寺的宁静与美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宗教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创作背景
  • 马执宏,字容斋,为琉球人(今属日本)。他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时期,这种背景可能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
  • 《游善兴寺》的创作时间虽无法考证,但可以推测其成书于明代中后期,那时的文学界正处于一种相对自由的发展状态,有利于诗歌的创新表达。
  1. 诗歌内容解析
  • 寻幽古来寺:“寻幽”表达了诗人对古寺的探求和向往,“古来”则显示了他对历史遗迹的尊重和留恋。
  • 旭日照松门:旭日东升,阳光照耀在寺庙的松木门前,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 石发翠逾顶:描述石头的颜色深绿,甚至超过了山峰的顶部,突出了山林的自然美。
  • 山丹红到根:山丹花盛开,色彩斑斓,根部深入山石之中,象征了生命力的顽强。
  • 偶闻清磬落:“偶闻”意味着偶然听到,“清磬”即清脆的磬声,表明了时间的静谧。
  • 已远俗尘喧:远离了世俗的喧嚣,回归到了内心的清净。
  • 何日逢支遁:“支遁”是东晋时期的高僧,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佛学和禅宗的向往之情。
  • 无生细讨论: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理论的深入探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1. 艺术特色分析
  • 意境营造: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艺术空间,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语言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石发翠逾顶”中的“翠逾顶”暗示了石头的生机勃勃,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1. 文化价值意义
  • 《游善兴寺》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首蕴含着深厚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 该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心灵的净化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游善兴寺》作为一首明代诗歌,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影响了后世,也为研究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明代文人的生活风貌、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