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太华游山思,五月潼关骑马来。
日动松林仙掌出,云移莲井玉峰开。
北涵渭水生秋色,西带秦京锁暮哀。
安得从容应尽兴,翠微深处访云台。
望太华
介绍
《望太华》是明代诗人孟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望太华》的全文如下:
十年太华游山思,
五月潼关骑马来。
日动松林仙掌出,
云移莲井玉峰开。
北涵渭水生秋色,
西带秦京锁暮哀。
安得从容应尽兴,
翠微深处访云台。。
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分析:
诗歌背景:孟洋,字望之,有涯,弘治十八年进士,授行人,进御史,因论张璁、桂萼事谪桂林教授。后官至大理寺卿。有《孟有涯集》。
诗歌内容解析:
游山与骑马:“十年太华游山思”表达了诗人对太华山的向往和长时间的游玩经历。而“五月潼关骑马来”则描绘了诗人在特定时节(五月)从潼关出发的情景。这反映了诗人对旅途风景的欣赏及对旅行方式的个性化选择。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中“日动松林仙掌出”与“云移莲井玉峰开”两句,形象地描述了太华山中奇峰异景的动态美。这里的“仙掌”和“玉峰”分别象征着太华山的奇特造型和雄伟气势,通过动态描写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和生动性。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结尾的两句“安得从容应尽兴,翠微深处访云台”,更是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尘世束缚,寻求心灵的宁静之地的愿望。
文化意义与象征:《望太华》不仅仅是对太华山景色的描绘,它也是明代文人对自我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太华山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自然之美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精神寄托和审美理想。通过对太华山的描写,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脱物质享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艺术特色:《望太华》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力度,尤其是“日动松林仙掌出,云移莲井玉峰开”这样的句式,既展现了自然景象的宏伟,又体现了作者的巧思和匠心。此外,整首诗的节奏和谐,音韵悠扬,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历史价值:《望太华》不仅是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一次集中展现,也是他们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的一种反映。通过对太华山的描绘,诗人传递了一种超越世俗,回归自然的人生理念。这种理念对于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望太华》以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明代诗歌中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领略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也能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