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世惭无术,忘年赖有翁。
山中九日后,花下一尊同。
江迥宜秋色,林疏怯晚风。
放怀甘取醉,舍此更谁从。
过北山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北山翁》:隐逸之音
《过北山翁》是明代著名诗人方孝孺所作,其作品以其深沉的意境和独特的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方孝孺,字希古,号逊志,浙江宁海县人,是明朝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作为明初的重要政治人物,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因拒绝撰写即位诏书而被牵连入狱,最终被残忍杀害,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因“诛十族”而遇难的臣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的巨大变动。
《过北山翁》一诗,开篇即“避世惭无术,忘年赖有翁”,表达了方孝孺对现实社会的深深无奈与反思。他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用诗歌寄托自己的情感与理想,这种选择反映了他对于名利看透后的超然态度。诗中“山中九日后,花下一尊同”,描绘了一幅与世隔绝的生活画面,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江迥宜秋色,林疏怯晚风”,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勾画出一幅深秋时节的山水画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到感悟。“放怀甘取醉,舍此更谁从”,则透露出一种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过北山翁》不仅展现了方孝孺深邃的思想和高洁的情操,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抒情之作。它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抒写,也是对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深度探讨。这首诗作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就,更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方孝孺的《过北山翁》,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精神世界。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超越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