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感怀十七首 其十

秦人奋戎狄,蚕食举八荒。
自言功德大,传叙万世长。
鲍鱼臭未绝,赤龙歘飞翔。
巍巍且莫保,琐琐安可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闲居感怀十七首·其十》是明朝方孝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闲居期间的感怀之情,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下面将对其内容、特点以及历史评价进行详细解析:

  1. 诗歌原文
    鸣鸠知天雨,
    乾鹊知天风。
    蟋蟀最无知,
    亦悲年运穷。
    云何当世上,
    愦愦温饱中。
    变故如波涛,
    浮沉安所终。
    凤随天风下,
    暮息梧桐枝。
    群鸱得腐鼠,
    笑汝长苦饥。
    举头望八荒,
    默念无与归。

  2. 诗歌特点

  • 意境深远:诗中的“蟋蟀”和“凤”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命运和追求,而“鸱”则代表了贪婪和愚昧,通过这些象征,诗人展示了自己对于世事的看法和感慨。
  • 情感真挚:方孝孺作为一位忠臣,他的诗作往往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感叹。
  • 语言简练:整首诗用词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界和小动物的描写,反映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态的变迁。
  1. 历史背景
  •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宁海人,明朝初年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由于他的政治理念和直言不讳的性格,他在明朝初期的政治斗争中遭受了很多磨难。最终在1402年,他被朱棣下令诛杀九族。
  • 尽管身陷囹圄,方孝孺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政治理想,这种坚贞不屈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颂。他的《闲居感怀十七首》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闲居感怀十七首·其十》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方孝孺高超的诗歌造诣,也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其深刻的人生哲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首诗不仅是方孝孺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明代文学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