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宿猿洞送友人之湘中

怪石如云起天上,枯藤盘根垂百丈。
萝深苔滑鸟不栖,索漠寒猿卧相向。
两两三三往复回,衔花映水皆奇状。
清秋倒树风涧号,初日排云雪岩壮。
醉客应为巫峡吟,行人厌作巴山望。
洞里愁声谁忍闻,别时对此堪惆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宿猿洞送友人之湘中》是明代诗人周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奇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观,并表达了送别之情。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诗歌原文
    怪石如云起天上,枯藤盘根垂百丈。萝深苔滑鸟不栖,索漠寒猿卧相向。
    两两三三往复回,衔花映水皆奇状。清秋倒树风涧号,初日排云雪岩壮。
    醉客应为巫峡吟,行人厌作巴山望。洞里愁声谁忍闻,别时对此堪惆怅。

  2. 诗歌鉴赏

  • 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中的“怪石如云起天上,枯藤盘根垂百丈”两句,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高山流水、苍松翠柏的壮丽画面。通过这些形象,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幽静而又神秘的山林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生机。
  • 情感的抒发:诗人在表达对友人的离情别绪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醉客应为巫峡吟,行人厌作巴山望”等句子,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感慨,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1. 创作背景
  • 周玄,字微之,明代福建闽县人,是林鸿门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永乐年间因文学成就被朝廷征用,但最终选择放弃读书,认为所学已尽在胸中。周玄的作品多有反映个人情感与志趣之作,其诗作《宜秋集》便是明证。而《赋得宿猿洞送友人之湘中》正是其代表作之一。
  • 此诗的创作背景,除了反映作者个人的情怀外,也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作为明代的一个文人,周玄在诗歌中融入了很多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观察,使其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独到的审美价值。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赋得宿猿洞送友人之湘中》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意象来构建意境。如“怪石”、“枯藤”、“萝深苔滑”等自然景物,都通过诗人的精心安排,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
  • 语言的精炼: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又展示了他对于诗歌语言的独特理解与运用。
  1. 思想内涵
  • 友情的表达:诗歌中的“洞里愁声谁忍闻,别时对此堪惆怅”反映了诗人对于离别时刻的深切感受。通过对友人送行场景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分别时刻的不舍。
  • 自然的颂扬:诗中所展现的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美丽,更是一种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这种追求反映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可以看出《赋得宿猿洞送友人之湘中》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山水诗,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关怀。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明代诗词的艺术特色,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美景与人生情感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