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则记孝养,檀弓著哀思。
寥寥三代音,于此犹见之。
我欲绘作图,岂乏丹青师。
丹青状形体,性情那可为。
冬夏适温凊,芳鲜在盘匜。
二亲未饮食,如子渴与饥。
奈何报木心,限以百岁期。
飞鸟失其巢,尚且鸣声悲。
创钜痛亦深,衰麻交涕洟。
圣王为制礼,进退随天时。
千人万人心,一人心可知。
勉学诗 其八
介绍
《勉学诗 其八》为明代方孝孺所作,该作品通过劝酒的形式表达了对友人的勉励和忠告。方孝孺是明朝的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因拒绝草拟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即位诏书而被杀害,后南明福王时追谥为“文正”。在这首诗中,方孝孺通过描绘四季变换、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隐喻人生路途漫长,不应急于求成,而应像冬夏调温、草木随季节更迭一样,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平和心态。
诗中的首句“勉学诗(其八),内则记孝养,檀弓著哀思。”提到了儒家经典《礼记·檀弓》,这是一本关于丧葬礼仪的书籍,方孝孺在这里引用来强调孝顺的重要性。他通过描写三代时期人们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孝文化的传承和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后代的一种教育。同时,这也反映了方孝孺本人对于儒家道德的重视和推崇。
诗中“不知”的内容,“我欲绘作图,岂乏丹青师。丹青状形体,性情那可为。冬夏适温凊,芳鲜在盘匜。二亲未饮食,如子渴与饥。”这部分内容主要表达了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对父母照顾的迫切愿望。他认为,无论春夏秋冬,都应当适时地照顾父母的日常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关爱。这种观点强调了家庭成员间情感联系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方孝孺对传统孝道的坚持。
诗的最后两句“奈何报木心,限以百岁期。飞鸟失其巢,尚且鸣声悲。”则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哲理思考。这里,方孝孺通过自然界的飞鸟失去家园,仍然发出悲鸣的景象,比喻人的生命短暂而脆弱。他用这样的比喻来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不要因为短暂的生命而感到遗憾或恐惧。
诗的中间部分“黄河西北来,云自昆仑丘。经行非一山,回薄半九州。上有不测源,下有无尽流。万化同此机,不知几春秋。”则是对大自然的宏观描绘。方孝孺在这里运用了地理和气候的知识,将黄河的源头描述得神秘莫测,暗示着生命的源泉和动力。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宇宙万物变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勉学诗 其八》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教育读物。它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传达了作者对于家庭亲情的珍视、对于人生价值的探索以及对生命的敬畏。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