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箕行

并海饥民千百数,携锄上山斸山土。
蕨根巳尽斸不休,力绝筋疲未言苦。
屋头五日无炊烟,十步九却行不前。
全家性命系朝莫,弱子假息阿母眠。
昨日斸蕨仅盈斗,今日蕨根不满手。
但凭斸蕨保馀生,再拜青山感恩厚。
青山青山尔勿猜,明朝未死携锄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蕨箕行》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一首作品,描绘了并海地区饥民的生活困境和坚韧不屈的精神。以下是对这一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蕨箕行》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方孝儒,初名希直,字希直,又字希哲,更字孝孺,号逊志。他出身于浙江宁海一个官宦家庭,是著名的儒学学者、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明朝建立初期曾参与编纂《元史》,后因反对篡位事件被朱棣处死。尽管方孝孺的生平充满了坎坷,但正是这些经历赋予了他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2. 作品原文:在《蕨箕行》中,方孝孺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并海地区的饥民生活。诗中写道“并海饥民千百数,携𬬺上山斸山土”,描述了成千上万饥民携带工具上山挖蕨根的场景。诗中还表达了饥民们生活的艰辛:“蕨根巳尽𢾍不休,力绝筋疲未言苦”,即使已经挖了很长时间,但依然没有找到足够的蕨根来维持生活。
  3. 艺术手法:《蕨箕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饥民们在极端困境中的坚韧与生存意志。诗中不仅描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更传达了一种深深的敬意和同情。诗中多次使用“但凭”、“再拜”等词汇,强调了他们对自然和神灵的感恩之情,以及他们在绝境中寻求希望的勇气。
  4. 社会意义:《蕨箕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方孝孺通过这首诗展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不公。同时,这首诗也提醒人们关注社会问题,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了解这些背景信息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蕨箕行》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还能增进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认知。

《蕨箕行》不仅是一首反映并海饥民生活困苦的作品,还是一部展示作者深刻人文关怀和强烈责任感的重要文献。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关于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生活境遇人群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