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悼女

绿阴惨结闲庭,卷帘不耐看风雨。
竹深烟径,柳铺云影,淡然秋浦。
小阁凄凉,画屏寂寞,恨知何许。
听杜鹃啼罢,落红吹散,只剩得、愁如缕。
一自楚些赋后,又婵娟、几番三五。
琴书昼永,衣香犹在,绮窗无语。
雪絮吟残,梨花梦杳,伤心千古。
倚阑干、只有芊绵芳草,碧丝难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龙吟·悼女》是明代文学家沈宜修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与哀思。下面是该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沈宜修的这部作品是在她失去爱妻之后所作。在中国古代,丧偶之痛是最为深沉的,而沈宜修通过这首词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转化为了文字,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位女子在人生巨变中的内心世界。
  2. 主要内容:此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隐喻性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哀伤。其中描绘了绿阴、竹径、云影、秋浦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独的氛围。同时,“小阁凄凉”、“画屏寂寞”等句也透露出亡妻生前生活空间的寂寥与冷清。
  3. 艺术特色:《水龙吟·悼女》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首先,词中的意象丰富,运用了多种自然景物来营造氛围;其次,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此外,这首悼亡词还展现了沈宜修作为女性作家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情感底蕴。
  4. 社会影响:《水龙吟·悼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寡妇寡居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亡妻的哀悼之情。这种情感共鸣使得这部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悼亡文学的代表之一。
  5. 文化价值: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水龙吟·悼女》不仅是一首悼亡词,也是研究明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文献。它展示了明代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6. 启示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水龙吟·悼女》提供了一种反思过去、珍惜现在的机会。它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在社会变迁中受到冲击的人们,尤其是像沈宜修这样失去亲人的痛苦经历。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如何在悲伤中寻找力量、如何面对生活的课题。

《水龙吟·悼女》不仅是一首悼亡词,更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生命、爱情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