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雨人清,悄寒夜静,片霞天际斜飞。
看青烟萦树,白月侵衣。
松梢露催残叶,碧苔上、花影参差。
雁应来早,怨虫喧砌,绣幕低垂。
自念独锁愁眉。
渐画栏影转,斗柄初迟。
又重阳去远,菊冷东篱。
芙蓉寂寞澄江晚,问姮嫦、乍耐凄其。
秋光又老,难留好景,莫负良时。
金菊对芙蓉 暮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菊对芙蓉·暮秋》是一首描绘暮秋时节的自然景象的文学作品,作者是明代沈宜修。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作品原文:凉雨人清,悄寒夜静,片霞天际斜飞。看青烟萦树,白月侵衣。松梢露催残叶,碧苔上、花影参差。雁应来早,怨虫喧砌,绣幕低垂。自念独锁愁眉。渐画栏影转,斗柄初迟。又重阳去远,菊冷东篱。芙蓉寂寞澄江晚,问姮嫦、乍耐凄其。秋光又老,难留好景,莫负良时。
作品赏析: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秋天的山水画卷。诗中运用了诸多意象,如“凉雨人清”、“片霞天际斜飞”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通过对比和对照手法,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诗中的芙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而“秋光又老”则暗示着岁月无情,美景易逝。整首诗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更体现了其对生命真谛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作者介绍:沈宜修(约1490—1567),字仲诚,号椒丘,长洲县(今江苏省吴县)人。明代文学家。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的诗歌创作以婉约柔美为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用词精炼优美,意境深远。在明代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与杨慎、唐寅等人齐名,被誉为“明四家”之一。
《金菊对芙蓉·暮秋》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意义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