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立春

东风已上堤边柳,雪意还依旧。
画罗彩胜学裁新。
不道闲愁又送、许多春。
年年只是侵蓬鬓。
花信何须问。
待看双燕几时来。
犹忆杏花长对、月徘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虞美人·立春》是明代作家沈宜修创作的一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下面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沈宜修:字宛君,吴江(今属江苏)人,明代杰出的派诗人,其创作涉及诗词、小说等多个领域。她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也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原文节选
  • 东风已上堤边柳,雪意还依旧:这句表达了春天来临,但冬日的气息仍未完全退去,东风轻轻吹过,堤边的杨柳也似乎在等待春天的到来。
  • 画罗彩胜学裁新:描述了人们学习裁剪新的彩绣,准备迎接春天的到来。这里的“彩胜”指的是用各种颜色的丝线或丝绸制成的装饰品,象征着节日或庆典的氛围。
  • 不道闲愁又送、许多春:这里反映了作者对春天到来带来的忧愁和感慨,似乎春天的到来也带来了新的烦恼。
  1. 赏析
  • 意境描绘:《虞美人·立春》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个既有生机又有哀愁的意境。春天的来临虽然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但同时也可能伴随着旧日的烦恼和新的挑战。
  • 情感表达:词中流露出对春天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新生活的美好期待,也有对旧时光的淡淡怀旧。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词更具深度和广度。
  1. 写作背景
  • 明代社会环境:明代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都有一定的发展。文人墨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机会进行诗歌的创作和交流。
  • 个人创作心境:沈宜修作为一位女性文人,在明代这样一个男性主导的时代,能够留下自己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才华的体现。她可能在特定的日子里,如立春之际,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词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沈宜修的词作语言优美,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
  • 意象运用:在《虞美人·立春》中,沈宜修巧妙地运用了春风、柳树、彩绣等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风貌:这首词不仅展示了明代社会的风情,也反映了文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 传承文化精髓:通过对古典诗文的学习和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激发自己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虞美人·立春》不仅以其优美的词句和深邃的情感吸引了无数读者,更成为了研究明代文学、女性地位以及自然与人生哲学的重要文献。通过阅读和理解这首词,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的文化氛围和个人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