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濯足万里流赠谢宪伯

长江淼淼接银河,仙客乘秋濯素波。
回首风烟如梦里,只教明月照渔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濯足万里流赠谢宪伯》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理的文学作品,出自明代诗人沈鍊之手。此诗不仅展现了沈鍊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感情,还体现了他对自然、人生以及对友人之间深厚情谊的珍视。

《赋得濯足万里流赠谢宪伯》通过描绘长江浩瀚的景色以及仙客乘秋之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诗中“长江淼淼接银河”,用“银河”比喻长江如织的波涛,给人以宏大的视觉冲击。同时,“仙客乘秋濯素波”,则形象地描绘了秋天时节,仙客们洗涤着清波的景象,流露出超然物外的意境。这种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壮美,更引发人们对生命真谛的思考。

在表达主题上,沈鍊以“回首风烟如梦里”开篇,暗示了世事如梦的哲学思考。他写道,“回首风烟如梦里”,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纷扰的超脱态度,同时也暗喻人生短暂,如同梦中一瞬。结尾的“只教明月照渔蓑”,则寄托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正如明月照耀渔夫蓑衣般,清澈而明亮。

从语言风格来看,沈鍊的诗歌简洁明快,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艺术性。《赋得濯足万里流赠谢宪伯》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特点,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诗中的语言运用自如,既有豪放的气势,又有细腻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及其所传达的哲理。

该作品不仅是沈鍊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明代文人文化精神的一种反映。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文人往往需要借助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通过文字来寻找心灵的慰藉。而《赋得濯足万里流赠谢宪伯》正是这样一首作品,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

《赋得濯足万里流赠谢宪伯》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