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夕闻雁

萧萧落木黑波生,烛暗杯空三四声。
芦作绿花枝尚脆,菰垂白露米先倾。
我来宾至飞回处,君向人归厌历程。
燕子轻身真自喜,不堪此际有逢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是夕闻雁》是王跂创作的一首古诗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王跂:明末清初的文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学造诣著称。王跂的作品多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和政治态度的思考,其文风朴实而深沉,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1. 诗歌原文
  • 萧萧落木黑波生,烛暗杯空三四声。
  • 芦作绿花枝尚脆,菰垂白露米先倾。
  • 我来宾至飞回处,君向人归厌历程。
  1. 诗句解析
  • 萧萧落木黑波生,烛暗杯空三四声。:描述了秋夜的景象,萧瑟的树木和波涛的声音让人联想到秋天的宁静与凄凉。“烛暗杯空”描绘了诗人在寂静中品味酒食的场景,体现了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氛围。
  • 芦作绿花枝尚脆,菰垂白露米先倾。:通过“绿花”和“白露”等自然景象,传达了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郁的感觉。“尚脆”可能意味着尽管环境艰苦,但生命依然顽强和美丽。
  • 我来宾至飞回处,君向人归厌历程。:这里的“来宾”和“飞回”可能是对远方来客和归来之人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和重逢的复杂情感。“人归厌历程”则透露出一种疲惫和厌倦,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旅途的感慨。
  1. 创作背景
  • 时间:据考证,该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末清初,即清朝初期。
  • 背景: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冲突频发,许多文人墨客都表达了对社会现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与思考。王跂作为其中的一员,其作品自然也融入了这种时代背景,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主题思想
  • 异乡之思:诗中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夜晚的寂静氛围的营造,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家乡、身处异地的深切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不仅源于地理的距离,更深层的是文化和情感上的距离。
  • 人生百态:诗人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如客人、归人),展现了人们在不同生活境遇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和经历的反思。
  • 政治立场:尽管诗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明确的政治立场,但从诗中流露出的对于胡越、稻粱之谋的担忧,可以隐约感受到诗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及责任感。

《是夕闻雁》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诗词,也是研究明末清初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文献之一。王跂通过这首简短的五言绝句,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