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梅后从太湖出吴江归烂溪一路桃花盛开口占纪兴

千岩古树几浮槎,数尽寒英起暮霞。
百曲清溪归亦好,五湖春水遍桃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看梅后从太湖出吴江归烂溪一路桃花盛开口占纪兴》是明代诗人王叔承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表达了作者沿途所见的自然美景和内心感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叔承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简介
  • 王叔承(1537—1601),字承父,号昆仑山人,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出生于江苏苏州,少年时家境贫寒,但好学不倦,尤其擅长诗歌创作。王叔承的诗歌以豪宕、莽苍著称,且天赋异禀,深受王世贞兄弟等文坛名宿的赞誉。他的诗作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1. 诗歌原文
    千岩古树几浮槎,数尽寒英起暮霞。
    百曲清溪归亦好,五湖春水遍桃春。

  2. 诗意解析

  • 千岩古树几浮槎:描述了一幅千岩耸立、树木参天的画面。这里的“浮槎”意味着山峰如浮木般矗立于水中,增添了一份静谧而神秘的美感。
  • 数尽寒英起暮霞:描绘了夕阳西下时,落英缤纷的景象,暗示着时间流逝与生命短暂。
  • 百曲清溪归亦好:表达了对清澈河流的赞美,暗示着自然界的美好总是令人心旷神怡。
  • 五湖春水遍桃春:提到了五湖地区的春天景色和满目的桃花。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春日里湖光山色的美丽,也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通过对《看梅后从太湖出吴江归烂溪一路桃花盛开口占纪兴》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诗人王叔承的文学成就和他笔下的自然之美。这不仅是对古代诗歌的一种欣赏,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