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方思道七首 其六

逢时非不达,愤世独难平。
拔剑出门去,扬帆际海行。
虽贪谢客赏,犹系子牟情。
此地便高卧,无令负圣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方思道七首·其六》是明代诗人王廷陈的作品

这组诗共有七首,每首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王廷陈通过这些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感慨和个人志向的追求。《寄方思道七首·其六》作为其中的第六篇,更是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哲思。以下是对这首诗更为详细的解读:

  1. 诗歌原文
    逢时非不达,愤世独难平。
    拔剑出门去,扬帆际海行。
    虽贪谢客赏,犹系子牟情。
    此地便高卧,无令负圣明。

  2. 诗歌解析

  • 逢时非不达,愤世独难平:这里“逢时”指的是处于一个时代,“非不达”则表示虽然有所领悟,但无法完全理解或接受这个时代的现实。而“愤世”则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独难平”则表明这种情绪难以平息。
  • 拔剑出门去,扬帆际海行:诗人选择了拔剑出走,意味着他不愿意在现实中妥协或屈服,而是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扬帆出海则象征着他准备踏上一段新的旅程,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 虽贪谢客赏,犹系子牟情:尽管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但仍然无法割舍对旧友、旧情的依恋。这表明人的情感和社会关系对于个人选择的影响。
  • 此地便高卧,无令负圣明:最后,诗人选择在此地安心休养生息,不再追逐功名利禄。他希望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和高尚,不负时代的期望。
  1. 诗歌背景
  • 王廷陈生活在明朝中后期,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个体面对现实时的困惑与挣扎。
  • 这首诗的创作可能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有关。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廷陈的个性和他所处的历史背景。

王廷陈的《寄方思道七首·其六》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社会的现实以及个体在其中的处境和抉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