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庭前栖鸟乍惊

侧识安巢意,那堪绕树悲。
风寒难自稳,月白更须疑。
乌鹊仍三匝,鹪鹩但一枝。
卑栖复如此,何有上林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坐庭前栖鸟乍惊》是明代王廷陈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庭院中静坐时,感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细微变化,以及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王廷陈(1494年-1574年),字稚钦,号东田,明湖广黄冈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和学者,也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其诗作婉丽多风,文长于尺牍,尤以《梦泽集》最为人所熟知。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其诗歌和散文的创作,还包括对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广泛涉猎和深入研究。《夜坐庭前栖鸟乍惊》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深邃的情感世界和敏锐的自然观察力。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分,独自坐在庭院中的场景。诗人通过精细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捕捉到了自然界中的微妙变化。其中,“侧识安巢意,那堪绕树悲”两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鸟儿栖息状态的细腻观察。鸟儿在寒冷的夜晚寻找安全的巢穴,而它们围绕着树梢发出的悲伤鸣叫,让诗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共鸣。

诗中还通过对比不同鸟类的生存状态来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乌鹊仍三匝,鹪鹩但一枝”这两句,既描绘了乌鹊围绕树枝盘旋飞翔的景象,也暗示了鹪鹩孤独地站在枝头的情景。这种对比,不仅仅是对两种鸟的生活状态的描述,更是诗人自我境遇的隐喻,反映了他在面对困境时内心的挣扎和孤独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诗中所表达的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内心的感受与自然界的景象紧密相连,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这种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他们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

《夜坐庭前栖鸟乍惊》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更是王廷陈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于生活哲理的独到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到明代诗歌的艺术特色,还能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与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