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董教乐善堂

志士迈恒调,所践唯格言。
心以善自乐,身将义弥敦。
结堂奉脩𤅵,孝养勤朝昏。
庭门水木秀,春至池草蕃。
世情徇荣禄,所向多异门。
谁知贵天爵,此乐难具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梁董教乐善堂》是王恭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乐善堂的颂扬和对道德修养的追求。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王恭(1354—?),闽县人,自号皆山樵者。他是“闽中十百子”之一,成祖初年以儒士身份被荐修《永乐大典》,书成后授翰林院典籍。然而,不久后他放弃了官职,选择了归隐生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白云樵唱集》四卷中。
  • 作品风格:《梁董教乐善堂》体现了王恭的诗歌特色,即志士恒调、心以善自乐以及身体力行的道德修养追求。
  1. 诗歌原文
  • 原文:志士迈恒调,所践唯格言。心以善自乐,身将义弥敦。结堂奉脩𤅵,孝养勤朝昏。庭门水木秀,春至池草蕃。世情徇荣禄,所向多异门。谁知贵天爵,此乐难具论。
  • 翻译:志士们遵循恒久不变的准则,实践着高尚的德行。内心通过行善而感到快乐,身体因坚持正义而变得更加敦厚。结建了一座乐善堂,以孝顺之心照顾父母,不论早晚都尽心尽责。门前的庭院里,绿树成荫,春天到来时,池中的花草繁茂生长。世俗之人追逐名利和地位,但往往走错了方向。谁能理解尊贵的天爵之乐,这乐趣是很难用言语来完全描述的。
  1. 诗歌鉴赏
  • 主题思想:《梁董教乐善堂》的主题是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对乐善堂的颂扬。诗中通过描绘乐善堂的环境,展现了一种理想的道德生活状态,即通过行善和修身来实现内心的快乐和身体的敦厚。
  • 艺术手法:整首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对道德修养的重视。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庭门水木秀”象征着清正廉明的品质,而“春至池草蕃”则象征着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状态。
  1. 社会影响
  • 教育意义:作为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修养的作品,《梁董教乐善堂》对于后世的教育和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心修养,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同时也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 文化传承:《梁董教乐善堂》不仅是王恭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它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梁董教乐善堂》不仅展现了王恭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