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毛国子

投荒知几载,拜阙始逾年。
正喜经帏设,俄惊客馆捐。
病妻嗟失倚,弱息叹谁怜。
重听山阳笛,含悽彻九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毛国子”是明朝王汝玉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痛与不舍,展现了明代文学中的某种独特韵味和情感深度。以下是对《挽毛国子》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明王汝玉,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深受后人喜爱,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 王汝玉的生平经历丰富,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使他成为了后世研究的重要对象。
  1. 诗歌原文
  • 投荒知几载,拜阙始逾年。
  • 正喜经帏设,俄惊客馆捐。
  • 病妻嗟失倚,弱息叹谁怜。
  • 重听山阳笛,含凄彻九泉。
  1. 诗歌赏析
  • 王汝玉的《挽毛国子》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离别的场景。诗中“投荒知几载,拜阙始逾年”表现了作者因政治原因流亡在外,直到多年后才得以返回故乡的情景。
  • “正喜经帏设,俄惊客馆捐”则描绘了家中亲人重逢的喜悦与突如其来的悲伤,揭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变化。
  • “病妻嗟失倚,弱息叹谁怜”进一步表达了家人因战乱而失去依靠的无助感,凸显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 “重听山阳笛,含凄彻九泉”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通过反复播放的笛声,传达出诗人对故土、亲人深切的思念与无尽的哀愁。
  1. 艺术特色
  • 《挽毛国子》的语言质朴而有力,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种简洁而深邃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重听山阳笛”,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象美,也加深了读者对诗人心情的理解。
  1. 历史背景
  • 《挽毛国子》创作于明朝末年,这是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民不聊生。王汝玉作为一位有识之士,目睹了国家和人民的苦难,因此将这份痛苦和无奈转化为文字,以此悼念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们。

王汝玉的《挽毛国子》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时代风貌、承载深厚文化意义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