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八景 其六 铁柱仙踪

豫章城中旌阳宫,铁柱下与沧溟通。
九泉深琐地胍静,万古不共长江东。
风云澒洞蛟下蛰,雷电晦冥神降工。
异哉灵迹不可测,河洛因之思禹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昌八景·其六·铁柱仙踪》是明代王洪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王洪,字希范,号毅斋,是明浙江钱塘人。他生于1379年,卒于1420年,少年时才思颖发,洪武二十九年成进士,年仅十八。永乐初入翰林为检讨,与修《大典》。王洪的文学成就在词林四王中均有才名,他的才华和学识在当时备受赞誉。
  2. 原文翻译:《南昌八景·其六·铁柱仙踪》的原文如下:豫章城中旌阳宫,铁柱下与沧溟通。九泉深锁地脉静,万古不共长江东。风云澒洞蛟下蛰,雷电晦冥神降工。异哉灵迹不可测,河洛因之思禹功。这首诗描述了豫章城(南昌)中的旌阳宫,以及铁柱下的神秘景象。诗句“九泉深锁地脉静,万古不共长江东”表达了一种永恒的静谧之感,而“风云澒洞蛟下蛰,雷电晦冥神降工”则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诗的最后一句“异哉灵迹不可测,河洛因之思禹功”则是对古代水利工程的赞美,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敬畏之情。
  3. 艺术特色:王洪在《南昌八景·其六·铁柱仙踪》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例如,“风云澒洞蛟下蛰”中的风云、蛟龙都是自然界的元素,而它们在这里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这些自然元素不仅仅是景观的描述,更是作者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思考。同时,诗歌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南昌八景·其六·铁柱仙踪》不仅是一首描写南昌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意蕴的作品。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和赏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王洪作为一位杰出文人的才华和风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