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夜调

涪江势若奔,昼夜归朝宗。
嶙峋滩上石,屹立当其冲。
激之成天籁,清响振秋空。
午夜月华明,鸾凤遥相逢。
毵毵下和鸣,徽音中商宫。
伯牙有馀思,子期渺遗踪。
畴能领其趣,此调高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涪江夜调》是明朝著名诗人王绅创作的一首古风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涪江势若奔,昼夜归朝宗。
    嶙峋滩上石,屹立当其冲。
    激之成天籁,清响振秋空。
    午夜月华明,鸾凤遥相逢。
    毵毵下和鸣,徽音中商宫。
    伯牙有馀思,子期渺遗踪。
    畴能领其趣,此调高无穷。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涪江夜调》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幅夜晚涪江边的景象。诗中“涪江势若奔,昼夜归朝宗”展现了河流日夜不息的流动,给人以时间感和动态美。而“午夜月华明,鸾凤遥相逢”则通过月光和飞鸟的描绘,增添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 情感表达:王绅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如“伯牙有馀思,子期渺遗踪”反映了诗人对知音难遇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体现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主题。
  • 艺术手法:整首诗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和朴素的叙述,但通过对细节的精心捕捉,展现了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王绅通过具体的物象,如“嶙峋滩上石,屹立当其冲”,传达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王绅,字仲缙,出生于浙江义乌。他曾受到宋濂的影响,并在学术和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
  • 作品与影响:除了《涪江夜调》,王绅还创作了其他诗歌,如《滇南恸哭记》,显示了他广泛的文学兴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主题探讨
  • 自然与人生:《涪江夜调》通过描绘涪江的自然景象,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哲理思考。
  • 知音难寻:诗中的“伯牙有馀思,子期渺遗踪”反映了作者对于知音难求的无奈和遗憾,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诗歌之中。
  • 文化传承:王绅的诗歌不仅是个人的艺术表达,也是明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
  1. 历史背景
  • 明代社会环境: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冲突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往往在这样的环境下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自我实现。
  • 文人群体的特点:文人群体普遍具有浓厚的文化情结,他们通过诗歌、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社会、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1. 文化价值
  • 诗歌艺术:王绅的诗歌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著称,展现了古典诗歌的魅力。
  • 文化遗产:作为文学作品,《涪江夜调》不仅是王绅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

《涪江夜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涪江的自然风貌,同时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怀。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