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舟西下系垂杨,忽值黄花夹岸香。
逢着故人汪太守,九江城里过重阳。
九日过九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过九江》是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年)的重阳节。这首诗是李东阳在公干结束后由南京渡江往扬州北上时所作,当时正值重阳佳节。
李东阳在诗中表达了他思亲之情,这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切体认和表达。在传统中国文学中,重阳节常常与登高、赏菊等习俗联系在一起,象征着长寿和健康。而李东阳在这首诗中也借重阳之景来抒发其对亲情的思念,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
诗的结构上,《九日过九江》分为四个部分:首联由舟中所见过渡到舟中所想;颔联写诗人的归思;颈联由前面的舟中所想再过渡到舟中所见;尾联写到旅客留宿维扬,诗随之戛然而止。这种结构布局既表现了诗人对旅途景色的观察,也展示了他内心的感受。
从艺术角度来看,《九日过九江》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同时,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如“孤城临水色,落日点秋光”,诗人巧妙地把个人情感与大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增强了诗歌的整体意境和艺术效果。
《九日过九江》不仅体现了李东阳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风俗与人文关怀。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在特定节日中的情感寄托和文化追求,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典诗词所蕴含的审美魅力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