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桥舟发归途作

伐鼓侵星发,吴门此日还。
断澌溪涨阔,融雪陇痕斑。
剑井来寒树,铜棺失暮山。
衰年仍事役,翻羡白鸥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桥舟发归途作》是明代诗人王鏊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关于《河桥舟发归途作》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王鏊,字济之,江南吴县人,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第一,正德初年累进为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博学多才,文章雅正,著有《姑苏志》《震泽长语》《春秋词命》《震泽集》《史馀》等著作。
  • 写作时间:具体年份不详,但据诗中的“伐鼓侵星发”可推知应为傍晚时分。
  • 作品性质:作为一首表达诗人归途之情的诗歌,其艺术价值在于反映了作者在官场生涯中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内心对闲散生活的向往。
  1. 作品原文
  • 伐鼓侵星发,吴门此日还。断澌溪涨阔,融雪陇痕斑。剑井来寒树,铜棺失暮山。衰年仍事役,翻羡白鸥閒。
  • 译文注释: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傍晚时分归家的景象,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及内心的复杂情感。
  1. 作品赏析
  • 意境营造: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通过对夕阳、溪水、山峦等自然元素的细腻刻画,传达出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以及对官场生涯的无奈。
  • 语言特色:王鏊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用词朴实无华,却又不失深意,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
  • 情感表达:诗中的情感变化丰富,从归途中的喜悦到对家乡的思念,再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河桥舟发归途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示了王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明朝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倾向。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认为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除了上述内容,在了解《河桥舟发归途作》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理解王鏊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 学习王鏊的诗歌创作手法,如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 关注明朝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对理解王鏊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河桥舟发归途作》作为王鏊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对于喜爱古代诗文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