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京城西山三首 其三

出郊风物两闲间,眼底江南顿觉还。
金阙五云浮王气,玉亭千古识龙颜。
地除扬子应无水,天尽中原合有山。
何事宋家三百载,只披图志望㠝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游京城西山三首 其三》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交融的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生哲思的独特领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该作品的作者不详,只知道他是一位在成化十一年进士后,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博学有识鉴的人物。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在政治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化修养和卓越领导能力的官员。
  2. 文学风格特点:《游京城西山三首 其三》体现了明代文学中追求自然美和抒发个人感慨的特色。诗中不仅描绘了西山的自然风光,如“彝界荒山顶”,“蕃州积雪边”,“西戎背和好,杀气日相缠”等,还透露出作者对政治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3. 主题内容解析:该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和平静生活的渴望。诗中的“今日乌鹊喜,欲报凯歌归。好风稳送五湖船,万顷银涛半霎间。”等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4. 艺术手法运用:诗人巧妙地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将官场比作“西戎”,而自然则象征着“西山”。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排斥。此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如“青骢度”、“寒漱石根”等,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5. 历史背景考量: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作为一位经历过政治风云的官员,他可能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他在诗中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试图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平衡。
  6. 文化价值意义: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游京城西山三首 其三》不仅展示了明代文学的风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明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游京城西山三首 其三》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优美之作,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和深情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还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于现实困境的反思。

相关推荐